• 台灣地震活動度於時空變化之量測
        為瞭解與描述某一地區的地震活動狀態,常以該區域地震事件之時空分布情況為要點,而地震活動的異常變化,在地震前兆研究中,被視為重要的分析項目之一,因此,界定地震構造活動之常態特性或特徵,應為預測該區域地震的基礎工作。
        在地震觀測分析作業中,通常以地震的時空分布呈現地震觀測網所記錄到的資料,地震的頻率與規模分布(Frequency-Magnitude Distribution, 簡稱FMD)是常見的形式,此一方式雖然直觀易於了解,但卻缺乏”比較”之資訊,數值所呈現的多半是某一時段的資料內容,相較於常態地震活動情況為何無法知悉,亦無從評斷是否屬於異常狀態。為達到具有判斷地震活動是否為常態亦或異常的效果,本篇報告嘗試將FMD的表現方式改善為「參考背景之FMD」(reference background frequency-magnitude distribution)。參考背景FMD簡而言之即先行分析取得背景值,再將現況與背景值進行比較,所得資訊屬於一相對值而非絕對值。台灣的地震觀測自1994年起採行震波的連續紀錄,再由人工逐一將地震事件檢視處理,相較於之前的觸發式紀錄,地震事件記錄的完整性遠優於以往,特別是地震頻率數據強化許多,因其內涵代表了Gutenberg –Richter定律的a、b值,為地震前兆的重要參考數值,而分析的背景值因而選用自該年份開始,且統計地震頻率、能量的時間段持續延伸至分析近期日。
        有關台灣地震活動FMD之參考背景,在地震釋放能量項目上,主要採用累計概率中位數法求得常態值,在地震頻率方面則是使用疊計頻譜中位數法取得常態值。圖四是本報告的分析結果,時間段為1994年至2016年10月底,數值正規化至360日約為1年的時間,圖中之色階代表地震頻率(經區塊完整規模處理),等值線則為規模(經能量等價處理)。隨著地震觀測時期延長可增益統計取樣之樣本資料,應需持續分析地震活動FMD之背景值以為參考。
        發生於台灣時間2016年2月6日3時57分之美濃地震,為台灣自199年921地震之後,造成罹難人數(117人)最高的震災事件,美濃地震同時也是本世紀以來,震央位於台灣島內規模(ML 6.6)最大的地震事件。圖五為2016年1月底於美濃地震發生前分析的參考背景FMD分布圖,在美濃地震震央(圖中之星號位置)附近區域,分析顯示在地震頻率與地震釋能均呈現相較背景偏低情況,對於此圖呈現之意含,最主要檢視的重點為區塊自比頻率與能量的共同低值區域。此一分析結果應可供做地震活動異常區域之判定,結合其它觀測項目可加強地震前兆的綜合研判效力。(由中央氣象局張建興簡任技正撰寫)


圖四、台灣地震活動FMD之參考背景。


圖五、2016年1月台灣參考背景FMD之數值分布圖,星號為2月6日美濃地震震央位置,震前該區域呈現背景震頻及釋能的低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