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2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3ETHZ-SED, Swiss Seismological Service, Zurich, Switzerland
SeisComP為世界主流的地震監測軟體,其主要特色為免費、開源且具備完整的地震資料處理流程。自2023年7月起,交通部中央氣象署(以下稱本署)利用SeisComP軟體介接即時地震波形資料以建置地震預警系統(以下稱本系統)。
本系統的資料處理流程包含四個主要步驟:即時資料收集、地震定位、規模估算及全國地震動預估。有關即時資料收集,本系統使用Seedlink來收集臺灣強地動觀測網(TSMIP)的加速度站及外海的海纜觀測站,總計有586個即時站(圖一)。地震定位採用由SeisComP內建scautpick挑波模組及德國gempa GmbH開發的scanloc定位模組來解算地震發生地點。在規模估算部分,本署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合作,引入該機構開發的兩套規模演算法,虛擬地震學家(Virtual Seismologist, V.S.)及有限斷層破裂偵測法(Finite Fault Rupture Detector, FinDer)。其中,V.S.為點震源規模預估方法,可快速於震源參數及振幅資訊取得後評估規模;FinDer為線震源規模預估方法,此方法在中、大型地震發生(Mw達6.0)時在估算全國各地地動數值作業上提供相當大的幫助,因為當大地震發生時,以點震源方法描述地震能量難以完全量化,若能快速取得地表破裂資訊,如:破裂長度及方向性等,將可對後續地動預估有極大的助益。最後,則使用蕭乃祺副主任在2007年發表的強地震動預估來估算全國地震的震度狀況。其完整的資料處理流程如圖二所示。
2024年4月3日上午7時58分9.9秒於花蓮近海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最大震度6強。本次地震,更造成18人罹難、建築物災損紅單達72件、山區出現落石、崩塌等情形,影響臺灣甚鉅。本系統參考本署災防告警系統(PWS)的發送門檻標準。當地震預警系統預估規模達到5.0,且縣市內任一參考點預估震度達4級(PGA 25 gal)時,即會向民眾發送國家級警報通知。在這次花蓮主震發生後,本系統利用V.S.法和FinDer法分別在9至20秒和9至27秒內,對全臺島內17個縣市預估4級以上震度。為驗證結果,經對照本署地震報告後,本次實驗成功預估全臺實際觀測到最大震度4級以上的17個縣市,僅剩高雄市及屏東縣2縣市預估未達4級,預估成功率近90%,驗證本系統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鑒於上述成果,本署將持續確保系統穩定性及評估效能,期待於未來能藉由點震源及線震源規模預估法,來強化我國地震預警系統效能,提供民眾優質的警報服務及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
圖一、SeisComP地震預警系統V.S及FinDer方法採用即時觀測站分布圖。
圖二、SeisComP地震預警系統流程圖。
圖三、V.S.法和FinDer法預估PGA分布圖。V.S.法和FinDer法可分別在9至20秒和9至27秒內針對全臺17縣市預估震度4級以上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