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與國立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
中心共同執行「跨米崙斷層井下光纖地震研究」,在花蓮七星潭設置兩口井下地震觀測站,引進光纖地
震觀測技術,是世界首例跨斷層的地震,開啟地震觀測「光」世代。
2018年花蓮地震造成諾大的傷亡損失,其中引發嚴重災害的米崙斷層,因地震活動週期不到百年更須關注。 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已是現代都市開發規劃中不可忽視的項目,而進行地震災害風險評估之前,收集完整的地 震背景資訊更為必要。為瞭解花蓮地震及其未來潛勢,馬國鳳教授在中央研究院關鍵計畫與教育部高教深耕 計畫等經費的支持下,聯合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東 華大學環境學院等學術機構,於2020年啟動米崙斷層鑽井研究計畫(Milun fault Drilling and All-inclusive Sensing project, MiDAS)。 地震觀測站選址在米崙台地西北緣,鄰近七星潭海岸,藉由鑽鑿兩口貫穿米崙斷層的對偶觀測井,設置井下 地震觀測站。引進光纖地震觀測技術,並參考車龍埔斷層鑽井(TCDP)研究經驗,新世代地震光纖結合傳統井 下地震儀與斷層帶水氣監測,建立跨斷層地震觀測系統。提供周圍孕震構造及斷層動力學數據,有助探討米 崙斷層錯動及斷層系統機制,並提出防災對策。 20世紀末的921集集地震發生後,科技部台灣車籠埔斷層鑽井計畫 (Taiwan Chelungpu-fault Drilling Project, TCDP)在台中大坑設置了井下地震觀測站, 自2006年起開啟長達15年的地震觀測,並對台灣地震研究提供了卓越的貢獻。TCDP地震觀測站已於2021年 底退役,而接棒的MiDAS計畫承先啟後,期望成為開創台灣地科學界下一個二十年輝煌的重要起頭,將台灣 地震觀測與災害風險評估研究推進至「光」世代的領域。

台灣地震模型計畫為科技部支持的整合型研究計畫,除致力於建立臺灣地區的地震災害與 風險評估模型之外,亦為世界地震模型基金會(Global Earthquake Model Foundation, GEM) 的成員之一,並積極地與世界各會員國交換地震災防研究的經驗及成果
(上述文字轉載自「TEM」網站)本網頁系統主要由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與科技部資助的研究計劃下所建立, 中央研究院地球所負責與中央氣象局協助執行,目的在建置台灣地區的即時地震 科學資訊系統,以氣象局的地震速報資訊為基礎整合學界的即時科學成果,提供 討論地震物理及地質特性的第一手資料,並期待可作為防震減災應變的科學依據。 內容涵括氣象局的地震速報結果,包括發震時間、震源位置與規模,以及各地震度等。這 個速報結果將自動觸發學界發展之震源反演的計算,在幾分鐘內即可提供數個運用不同資料 、方法與地球震波速度模型的震源解。另外也利用目前普遍安裝在台灣地區的低價位Palert 強震儀所記錄的即時觀測震度資訊來計算得到台灣地區震度分佈圖等。配合其他相關地球科 學資料, 包括地質圖、活動斷層、震間變形和地震測站等的套疊圖層,對發震構造的辨識 、餘震的評估,以及判斷其他可能觸發之地質災害等將扮演重要角色。
網頁內容更新中,敬請期待
臺灣位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西側,在歐亞大陸與菲律賓海板塊間的碰撞與擠壓作用下, 自古以來常發生破壞性地震,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與財物損失,社會成本更是難以計價 (Hsu, 1961, 1971; 徐明同, 1980, 1983; Tsai, 1986;鄭世楠和葉永田, 1989, 2004; 鄭世楠等, 1999, 2012)。但是這些以先民鮮血 與淚水所換取的慘痛震災經驗與教訓, 並未被適當的傳承下來,實是相當遺憾的事。由歷史災害地震的統計分析顯示:臺灣地區平 均約30-40年發生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大規模災害地震(鄭世楠等, 2012),故地震災害是台 灣未來所必須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自1897年12月19日在台北測候所裝設了台灣第一部地震儀(格雷-米爾恩型地震儀 Gray-Milne Seismograph),開展臺灣地區地震觀測科學化的時代。在此之前的地震資料 只能由各種歷史書籍及文獻中找尋有關的文字記載(方豪, 1968;徐泓, 1983),地震學家 根據這些文字敘述推估各受災地區的震度,進而推算出可能的震央位置與地震大小,這種資 料通稱為儀器觀測前的地震(或稱為歷史記載地震)。臺灣地區有關歷史性災害地震目錄 (1897年儀器設置以前)主要有徐明同(1980, 1983)、Lee et al.(1976)、Tsai(1985)、 鄭世楠和葉永田(1989)等,但所涵蓋的時間不一,用來描述地震大小的尺度亦不盡相同, 其中以徐明同(1983)、鄭世楠和葉永田(1989)二個版本為主,也廣為各界使用,目前中 央氣象局地震資料庫即以鄭世楠和葉永田(1989)版本為主。近年來,陸續整理出歷史地 震相關的文件與檔案,加上地震學理論蓬勃發展,電腦技術不斷更新,震源參數的推求方法 因而有長足的進步,一些大地震的震源參數(震央位置、震源深度、地震規模)顯然不合理 的歷史地震被提出來檢討。有鑑於此,在國家科學委員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Central Weather Bureau; CWB)與臺灣地震模型組織委員會(The Committee of Taiwan Earthquake Model; TEM) 資助,整合國內地震研究相關單位成立研究團隊,包括健行科技大學、成功大學、中央氣象局、 中央大學、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等,以整理臺灣地區歷史地震文獻與檔案資料為主要目的 ,期能建立一完整的歷史地震文獻檔案資料庫,所得結果將作為研究地震活動、板塊構造以及評 估地震災害潛能和工程規劃的基本參考資料。整理的資料以1900年以前臺灣地區所收錄的歷史地 震檔案與相關資料為主,包括官方資料、地方史檔案、個人記載、石碑與廟誌等。由於資料量相 當龐大,僅先將目前整理的結果建立成網頁提供各界使用參考,若有缺失或不正確處,請各位先 進不吝指教,日後將不定期更新後續處理結果。
(上述文字轉載自「歷史地震資料庫」網站)Real-time Moment Tensor monitoring system (RMT) takes advantage of a grid-based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technique and long-period broadband seismic recordings (BATS) to automatically monitor earthquake activities in the vicinity of Taiwan. The centroid moment tensor (CMT) inversion technique and a grid search scheme are applied to obtain the informat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event origin time, hypocentral location, moment magnitude and focal mechanism. All of these source parameters can be determined simultaneously within 117 seconds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an earthquake.
(上述文字轉載自「即時計算地震學」網站)臺灣位於板塊碰撞帶上,快速的板塊運動速率及高密度的地震活動使得臺灣成為最佳的自然實驗 地區。在國科會計畫的補助下,結合中央氣象局、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央地質調查所及相 關學術機構,共同合作於國立東華大學建置「臺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E-TEC; Eastern Taiwan Earthquake Research Center),作為臺灣東部地震相關研究的整合平臺及基地。其功能包括作為 區域地震資料中心、地震前兆觀測研究中心、地震預警區域中心及地震防災教育中心;並配合行 政院災害防救方案下地震前兆觀測平台及整合研究,並結合氣象局於東部的各類觀測站,如自由 場強地動站、GPS、寬頻地震儀、結構震動觀測、井下自然電位場、地下水、地球化學、磁力儀、 重力、伽瑪輻射儀、電離層觀測和地震預警等,以及其他學術界的各種觀測,共同建置台灣首座 集中式「台灣東部地震前兆觀測實驗場」,提供對花東地區地震最完整而密集的觀測及研究。
(上述文字轉載自「台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