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震科學資料中心(TEC Data Center)於2006年正式成立,工作目標是讓所有國內的的地震科學研究學者可以輕鬆地取得所需的資訊與資料。目前已經上線服務的系統包括:(一)、台灣地球物理測站資訊系統(SIS)、(二)、台灣地震目錄服務系統(TEC)、(三)、台灣地震波形資料服務系統(WAV),以及(四)、視覺化服務(VIS)。這些系統的產品都可以純文字或KML(keyhole markup language)檔(Google Earth/Map專用格式)儲存,以便與使用者的資料套疊及分享。目前開放的地震波形紀錄來源有三,一是中研院地球所運作的台灣寬頻地震觀測網(BATS),二是TEC儀器中心出借儀器回收的資料必須在計畫結束後2年公開,三則是個別計畫主持人願意將自己團隊佈放儀器所收集的資料與國內學者分享,委託TECDC對外公開。目前二、三項的資料庫包括2008NSN、IESOBS、2008NSE以及2009NSE等計畫,TECDC除建置標準資料庫透過網路介面公開資料以外,也進行各個資料庫的初步品質管控。視覺化服務則是提供線上工具便於將使用者的個人空間資訊,例如測站、地震、GPS速度或位移場等,轉換成KML格式,可在Google Earth瀏覽器上做三維展示。我們另外針對儀器響應設計線上繪圖工具,一般使用者取得零極值(poles and zeros)後,可以上傳並繪出振幅與相位的響應以檢驗儀器參數。除了以上的線上服務系統,另一項TECDC的工作重點是即時地震學的技術開發,我們陸續與專內外專家合作,先期以震源解算系統為主,在氣象局發布即時的地震訊息之後,2至15分鐘內全自動將逆推BATS寬頻波形的震源解公開在http://tecdc.earth.sinica.edu.tw/FM/網頁,最上面的結果是BATS CMT資料庫最靠近該一震源的歷史事件,其次是趙里的gCAP(http://gcap.earth.sinica.edu.tw)、BATS CMT、Betrand Delouis的FMNEAR以及新版BATS CMT解,規模超過6以上的地震會另外啟動W-phase震源解算;此外也支援李憲忠的即時地震矩張量監測系統。第二期將進行重複地震與周遭噪訊交相關函數監測。
 
台灣地震科學資料中心地震波形服務系統。
 
台灣地震震源近即時自動解算系統。